【事业启航】课最终总结

一、课程的总体内容与脉络梳理

Untitled

本课程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而这三个部分形成一个递进关系:从个人的自我认识,再到基于自己的认识进行较优的职业选择,再到职场中应该注意的方面。

对于这门课,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熟悉社会的规则,制定战略,利用一定的战术,达成自己的目标。

私以为这样子的课程,可以被当作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来计入学分,可以算作一种 “奇葩” 的存在(似乎和其他专业课画风迥然不同),但是在这门课程总体结束之后,我还是认为相当有收获,并且不后悔当初选这门课的决定,尽管一开始有些小纠结,因为这个学分确实鸡肋(20级要求专业选修达到15分,但是其他课都是3分,只有这门课是2分)。

这门课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学院内部的课程并且上课人数少(学院人少+学分鸡肋双重加成),形成了良好的小班教学氛围,整个课程从始至终我都非常享受;黄老师的专业水平以及人生职场经历,比我看到过的网上很多的经验分享博主要全面,例子也更加鲜活生动;以及一个有体系的教学大纲。

接下来我对每一节课的内容作出适当的概括,并且在下一部分给出自己的评价:

第一部分:启航准备

第一课:主题——自我探索

如何探索自我?两方面,从自己和他人的视角,获得更加多样的角度。人的自我认识能力是有所局限的,但是自己的圈子也决定了他人的水平,所以自我与他人双视角仍然不能做到完全客观,但是已经是一个较优解了。

人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信息与反馈来进行自我探索。性格探索、兴趣探索、技能探索、价值观探索。

Untitled

终极目标:找到自己的兴趣、专业能力、社会需求的平衡。

社会需求:企业雇主最注重什么品质?通用技能(主要在第三部分讨论)以及自我管理技能(主要在这一部分讨论)。

找到自己的兴趣:自我探索。自我探索是一个很大的词,涵盖了很多方面,这个将在这一部分之后的后续课程中陆续提到。

如何进行自我探索?可以遵循一个EUI模型:Explore, Understand, Improve, Explore. 如此迭代循环。为什么可以循环?人到了一个新的stage之后就会对于自己的人生有着不一样的理解,从此会有新的探索、新的感悟。

自我探索遇到瓶颈怎么办?寻找 ”潜在我“ ——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这也是EUI模型Explore中应用的重点。

第二课:主题——EUI模型的简单应用

成功的标准由自己界定,而成功的达成需要不断的成长。成长是一个迭代的过程,其本质还是需要用到GUI模型,而成功是靠着持续不懈的成长获得的。

关键词:执着与迭代,不断努力坚持,并且按照EUI模型提升自己。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这不是一天两天可以造就的,而是在一项硬技能上面不断打磨提升获得的。7天记住10000词、3天精通python什么的都是骗子。读好书,比如CSAPP,OS,花时间花工夫来夯实基础。

第三课:主题——以终为始,用目标来决定过程

做合理的目标选择:有得必有失,要达到目标必须有所舍弃。

目标的力量:目标是承诺的语言化,让人更加明确自己的承诺,从而便于让人跨出下一步,作出合理的精确的时间与精力的安排。

如何设定目标:哈佛调查显示,拥有长期且明确的目标的人有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如何做到设定一个长期而且明确的目标?想象一个美好的愿景,并且将其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点,需要做到具体可实现,定期检查并且回顾反思。

具体方法:SMART方法。specific, measurable, attainable, relevant, time-bound.

  • specific: 想完成什么?需要涉及哪些资源?
  • measurable: 如何衡量?可以用技能树形式
  • attainable: 基本可完成,有信心
  • relevant: 和我当下相关?值得去做?
  • time-bound: 需要多少时间?何时之前必须完成?

Error Exception: 目的颤抖。我们太想做好一件事,导致可能恰好做不好一件事。方法:朝着最好的方向准备,同时做好最坏结果的打算。

第四课:主题——如何做好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对于我来说是一个 ”没有需求就不去干“ 的话题,也许在未来需要做到更加有效的时间管理,而不是一直在电脑前工作看似很勤奋。

时间管理带来的好处:

What Is Time Management?: Working Smarter to Enhance Productivity

如何做到时间管理的11个tips:

Power Up and Be More Productive With These Time Management Tips

单任务的时间管理:对任务、对自己、对完成任务的环境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且给出适当预留。

多任务的时间管理:四象限原则,什么更加值得做?懂得适当tradeoff

总结自己的时间使用状况,研究如何优化?

插眼:认为这部分是第一部分最有实践性的部分,建议在课程介绍的时候可以减少介绍的部分,而让同学们更多地去体会时间管理的过程与自己的体验。时间是非常神秘的东西,所以对其管理才会变得非常难,至少我这样的人是这样,平时做时间管理缺少驱动力。希望可以在这一部分增加一个模块,让同学们多实践,可以是时间管理软件的记录,也可以是自己个人的感受报告等等,这也算对于时间管理的一个驱动吧。

第五课:主题——系统化的问题探索

这节课,我认为信息量是非常大的,也是非常需要实践去佐证的。但是这同样也是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一个技能,也许是在不断摸爬滚打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好的成长吧。

我有一个观点,课上面描绘得越好的愿景,就越需要实践去证明其愿景的美好性,或是打破它,而从中无论结果是好是坏,实际上都获得了相当的体验与知识,其本质即是核心竞争力。

“能够做到系统化的问题探索“这个愿景确乎美好,但是我认为自己不具备这个能力(一笑😊)。问题在哪里?还是自己在思考方面比较懒,没有一个深入思考的习惯。

探索螳螂的瞳孔那个视频,其实可以说明很多系统化问题探索的问题。插一句,我一看到这个视频就怀疑不是在中国大陆拍摄的,至多是一线或者新一线城市,至少在我成长过程中没有遇到过这样子的同龄人(也许是自己孤陋寡闻吧😥)。首先从他们的研究过程,就可以看到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探索精神与验证精神。其次,其研究过程一定是有着探索精神与好奇心的人才能做出来的。说明什么?系统化问题探索的核心在于,人是有好奇心与探索精神的,这是符合人性的。

人的本性就有探索问题的基因,所以如果有持续的好奇心与不懈的探索精神,那么本课中的系统化问题探索的步骤也很容易可以达到了。所以我的评价是:这门课信息量说大也大,说不大也不大。那么我们如何对待?把它读厚还是读薄?

我倾向于多去实践,并且依照这些准则去反思,因为我们在中小学时期的教育体系实际上有些摧残探索的精神、不鼓励探索,我们需要根据前人的优秀成果来完善自身。

简单来说就是IEEE模型,Iterative, Explore, Embrace, Enjoy. 实际上就是EUI模型的一个变体,从功利方面来说是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从探索角度来说是让成果更加完善。一定的通性通法,是可以在多方面应用的。

总的来说,还是非常感谢这一部分对于相关原理性、人性底层知识的叙述,而这正是我自己没办法得到的成果(性格如此,注重结果不太注重原理,但是其实原理都是包含在过程之中的)。我认为这有些像程序员的精神——不断把要解决的问题细化、具体化、得到能够让所有人接受的表达,并且去优化它。

启航部分结束

启航部分介绍的内容结束,但是我认为这不仅是启航,这是我们以后人生一个很长的部分中,需要时时自我检视的方向。这是人生的通用密码🔑。

第二部分:职业选择

第六课:主题——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对于我一个大二的学生来说,进行职业选择似乎过早,尤其是自己以后还想读研,那么就更早了。不过根据我们高中老师的教诲,高一就应该进行志愿选择这句话来说,尽早进行有必要的考虑还是有价值的。

对于将要入职的企业,可以有很多种维度的筛选:国企、民企、外企之间的选择,创业公司与大公司之间的选择,是否为当下热门公司的选择,等等。关于每一个公司,需要具体分析其优势以及劣势。

关于企业家最青睐应聘者的什么技能?之前已经提到过,是通用技能以及自我管理技能。作为一个应聘者,应当加强这两方面技能的建设。

关于理想工作的选择,我觉得因素可以不用考虑得面面俱到,关键从passion, expertise, requirement三方面考虑即可。ppt里面有一页专门讲,理想工作的探索,里面有二十多个角度,我认为可以保留。但是从思考的角度来说,我不会第一时间根据这张ppt来,我倾向于由浅入深,实践反馈。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己的?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此外,我补充一个黄老师上课的时候讲的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其职业生涯具有一些传奇色彩。他高中的时候数理化特别强,上大学的时候却选择了一个自己薄弱的方向:英美文学史。但是在修读的过程当中隐约觉得自己的专长不在此,所以申请了一个UIUC的phd,进了一家超级计算机实验室。UIUC旁边都是玉米地,他觉得做faculty太寂寞,就在芝加哥开了一家编译器的公司,但是他又觉得一边教书一边开公司肯定不好,所以就专门开公司,并且把公司迁移到Boston,并在旁边的MIT忽悠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实习生,他说服实习生没有完成学位之前就去工作,理由是既然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东西,那么为什么非要拿到学位呢?后来这家公司做大了,被Intel收购,但是又觉得在Intel工作不自在,所以在2004年又去UIUC当副教授。06年的时候和自己学音乐的女友去北漂,做的还不错,去工体搞了个人演唱会,但是后来觉得在娱乐圈活得不真实,所以又准备投入老本行。现在60多岁在泰国搞自己的公司。

听完这个故事不禁感叹,这个人一生真是精彩,总能找到自己的热爱,并且可以做好。我也许不会像他这样如此敢于尝试,但是希望自己能够踏踏实实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等有了一定资本之后再去探索。

第七课:主题——简历撰写

这一课我写了人生中第一份简历,以及因为实践出真知,这一部分是我这门课收获最多的几个部分之一。学习这门课的最佳方式还是及时去在生活中加以应用。

关于如何写简历,相信看ppt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收获。

关于自己写简历的体会,最大的一点就是,写简历的时候,由于自己是大二学生,现阶段没什么可以写的,所以写出来的简历就有些低质量。以后会不断完善自己的技能树,做些项目出来,让自己的简历上面有些能写的东西。

第八课:主题——从容面试

Untitled

我认为面试的核心就是以上三点:直面问题、逻辑清晰、真挚坦诚。

课程中间也安排了一次面试,我当时选了读研,面试的时候还是有些东西没有能够回答上来,当时就坦诚说不知道了。至于逻辑清晰什么的,倒是没有,因为也没有问什么技术性的问题。

总体来说,我认为面试这一关不用特别紧张,因为紧张会导致目的颤抖,大不了多投几个就是了(找工作)。

第九课:主题——直面选择

面试如果存留问题,需要将Patch及时反馈给当事的面试官,表示自己的积极主动,增加录取几率。

面试结果的主动咨询,应当在他人受到结果但是自己没收到,或者过了截止日期没收到的时候,向主管联系咨询结果。客观阐述原因并且表达自己的期盼,不要引起误会。

被拒之后,需要坦然接受结果。但是如果自己仍然非常希望应聘这个岗位,可以委婉地表示自己的意愿,同时咨询拒绝的原因,并且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也许会放在候补名单上面。

关于offer的问题:

Untitled

以前对于offer这个东西没有一定的概念,现在可以大致解释为:实际上企业应聘我之后,这些工作条款都是需要告知的,而我又有知情权,所以最好在这方面把该问的问题问清楚,免得自己日后反悔。

职业选择部分结束

这一部分,由于自己是学生,并且身边的案例接触得不是很多,自己也没有实习经验,所以只是停留在纸上一些比较粗浅的地方。我希望自己日后能够顺着这个框架去时时回看,并且结合具体案例分析📖。

我已经掌握的技能:简历撰写、面试应对。还需要掌握的技能:职业选择、面试之后的跟进,还有offer的理解与沟通。

第三部分:扬帆成长

第十课:主题——新手上路

一句话的理念:搞好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可以得到更好的提升,但是不要过分沉浸于这样的关系中,核心还是自己的发展方向。

遇到人,多进行微笑,可以使他人眼中的第一印象变好。导师(成长伙伴)/部门主管/面试官/同期学员都需要搞好关系,记住别人的名字可以提升他人的好感!此外,和门卫与保洁阿姨搞好关系,与人为善会提升他人的好感。

对于工作环境,应当提前熟悉,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尴尬,比如开会的时候迟到,成为全场的焦点可就糟了。

对于公司的愿景、使命、战略、价值观应当有适当的了解,尤其是想要融入这个公司并且长期干下去,那么这些东西就非常重要。

对于入职培训,应当积极参与,用心体会,建立起与团队与公司的良好关系。

对于试用期,应当确定时长、考核方式、目标、中期检查点。试用期的具体细节我也不太懂,之前也没有听说过,以后求职时要去了解一下相关方面以及有关规定。

作为新人,应当积极融入团体,与人为善;同时不掺入是非,不信口开河,做到谦和举止有度。

关于这一课的团队、公司融入方面,在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可以类比的地方。这里面的很多好的品质、好的做法,应当在平时生活中多去实践,多去体验。

第十一课:主题——高效会议

Untitled

这些会议的问题都是可以通过一些防范意识而得到解决的!

Untitled

而我们每年花在会议上面的时间是非常长的,所以有必要优化会议流程,增加会议效率。

高效会议的基本要点:

  • 区分任务导向会议和流程导向会议
  • 估计每项会议议程的用时
  • 列出会议出席者
  • 提前发布会议议程
  • 明确作决策的方法
  • 明确每项会议议程所希望的结果

明确期望:

为什么要来开这个会?我们互相之间有什么期望?我是谁?

维护高效会议的四个角色:促进者、计时员、记录员、跑题提醒。

沟通时需要掌握一些促进技巧:

多用问询而不是告诉,沟通式而非指令式。

I Statement:沟通式,对事不对人,强调集体的合作优势而非批评个人的缺点。指出他人的错误时,不应站在批评他人的角度来看。

作决策的方法:

咨询法(咨询所有人的意见但是最终由权威决策人作出决策)、一致同意法(容易引起分歧的问题上面极度不推荐)、权威决策法、投票法。

在这一课中所介绍的知识,不仅可以用在比较远的将来的职场会议上面,平时的小组作业也可以去应用这个框架去实践。

第十二课:主题——团队合作

如何成功组建一个优秀团队?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每个人有较好的团队精神、管理者懂得管理、大家相互信任相互沟通成就彼此。

如何维持一个团队,向着目标稳步迈进?定期进行目标的提醒,团队文化的建设。

关于团队文化,小到几个人的小团队,大到一个大公司,团队文化是一个很好的能够把人联结在一起的纽带。团队文化不是一个口头上讲讲的东西,而是要让团队成员有归属感。怎么办?在特色节日向团队成员送上具有团队特色的祝福,锦上添花;亦或对于团队成员的日常行为作出适当评价,让团队成员更加了解彼此,并在互相需要的时候进行更加方便的交流。

鼓励团队的创新,建立一个有效的能让创新的信息被采纳的机制,让优秀的创新意见得到支持,如果意见有所缺点不被采纳,也没有什么挫败感。

关于团队的奖励,应当公正公开及时,应该针对目标结果而不是时间。公开表扬私下批评,有利于培养团队成员的相互认可度,同时错误可以相对较好地解决。

如何妥善解决团队冲突?搞清楚到底是什么问题,并且找寻方法去解决它。如果正确处理,会增加团队的团结性;处理不好就会破坏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信任,甚至团队分崩。

Untitled

团队发展的塔克曼模型:

Untitled

总结:做一个具有团队精神的人,利用团队、依靠团队、奉献团队,成就自己也成就整个团队。强调团队的合作与创新,支持团队文化的建设与凝聚力的提升,乐观学习不断成长。

感悟:无论是一个特定目的的团队,还是日常过程中和人建立一个关系,都和上面所提到的东西相关。以前觉得组建团队比较简单,但是管理团队,团队的维系就很让我伤脑筋,甚至之前有几次我对于自己的管理能力感到比较无助,或者说是挫败感。上面的信息给了我一套相对有实践性的方法论,日后可以根据上面的框架,慢慢去实践与感悟。

第十三课:主题——工作演讲

关于演讲,我认为是八分水平发挥在计划好的演讲这一方面,二分精力保留在应对意外情况。

演讲的大致流程:

Untitled

一个简化版的流程就是:接受演讲任务之后,根据听众和时长,用自己的观点把要演讲的任务表达出来,届时将一边向观众展示演讲的要点一边在旁边进行补充。

接下来就是一些锦上添花的东西了,比如开场白/结束语,灯光与ppt动效,以及一些互动小故事等等。当然这些东西的重要性,根据演讲的主题或者内容,会有所差异。

预演的话,我认为可以找一个比较要好的朋友互相预演,然后记录下对于彼此的反馈,因为自己并没有看自己回放的习惯,也不喜欢看自己的作品,也许是个坏习惯吧😪

此外,我认为演讲时候的自信,对于增强感染力与影响力是非常有帮助的。我认为,演讲者演讲时候的状态是1,其他都是0,没有1,再多的0都是白搭,演讲没有效果。

对于演讲之后观众提出的问题,应当正面真诚回答。我在演讲的时候遇到过同学提出的问题,一方面感到自己准备的演讲被认真聆听,另一方面自己也能和听众更好地探讨演讲的内容,实际上我觉得是非常有收获的过程,不亚于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对话。

遇到特殊情况时,应当以不影响自己演讲整体需要传达的理念为根本诉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些调整。如何调整是个人的智慧了,但是最基本的点就是保证自己演讲所需要传达的信息能为观众所接收到。

说着看似规则很多,其实都是非常通人性的问题,很多东西不需要强调,多去观察自然会得出正确的结论。最重要的是什么?体验这个过程,实践这个过程,就非常棒了。

扬帆成长部分结束

在这里主要是面向技能类的介绍,覆盖了在社会中的个人表现以及与他人的交流合作——如何做一个社会中的人并且把自己的价值体现,并且将自己的价值和别人的价值结合起来。

这部分内容叫做扬帆成长,很大程度上是这部分跟学生时代的主流生活交集不大,因而学生对此的体验与理解并不是像ppt中所描述的那样完整,也许有自己的侧重。但是这一部分技能又是通用技能,在日后的职场中,如果运用不好,是会成为大大的减分项的。而且,在校园中,这些技能如果可以运用得好,可以在学生时代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为自己日后的人生增添人脉与力量的加持。

二、对于课程总体内容的评价

可以看到,课程总体涉及的方面不多,基本是上一次课讲一个方面。但是每一个方面都有非常细致的以及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论,所以这门课相当于传授给我们一本社会基本生存方面的手册。

这本手册传达的理念,可以说非常简单,往手册中的要点的共性来说,这些都是基于人性出发的,有些是为了和别人进行更好地交流从而研究他人的人性,有些是为了提升自己而研究与改造自己的人性。而这些理念又可以说规则繁多复杂,就像上面这一部分,我本来想把每一节课的主题提取一下,但是还是写了这么多,而这些都是我生活中需要注意的点。繁多复杂是方法细致的体现,也是这几个方面学问深、对人要求永无止境的体现。我们要在实践中再去领悟这个手册传达给我们的方法,同时自然而然地获得成长的满足,并且收获与社会中人的友谊。

而这门课程布置的作业,相对于这门课程对于实践的要求,已经可以说是非常基本了。我在前面也提到了,第四课第五课最好能够对自己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验证、感悟,因为时间管理、问题探索这些方面做得好,做得不好之间所塑造出来的人的差别是天壤之别。不过这个更加倾向于个人习惯层面,相当于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长期稳定的力量蓄积;而本课程布置的相关任务,包括简历撰写、面试准备、演讲准备,则是我们的一关又一关。把精力花在刀刃上,攻坚克难到达更高一层,往往会有新风景,而这些新风景,也许是我们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呢?所以我认为这是本课程布置这三次作业的用意。

课程内容客观上来看我认为是每一个部分都交代得比较细致,但是从主观上来看,由于个人经历以及阅历的不足,在第三部分上课时明显感到与ppt中内容脱钩,或者情感上没有什么共鸣。这一部分可能更加需要的是 ”做中学“ 的形式,只有当自己日后真正用到了,或者说真正与自身未来的发展相关了,才能明白字里行间蕴含的言外之意。我暂时还不太能够理解这一部分一些地方的细枝末节,以及做了这些细枝末节之后会有什么体会,但是对于一个整体的理念,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阅历,应当有所把握,并且在日后的生活中用自己的行动去表达这些理念,这是可以即时而行之的。

关于课程中所覆盖到的十几个大的知识点,我认为比较恰当。受限于个人水平,我只能以线性的方式,或者说分而治之的方式来看待这些知识点,就不论它们之间内部的相关性了。这些东西都是偏向于底层原理或者生活中最常用到的东西,没有一个点是看起来多余的。我不能说去优化这门课的知识体系,因为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去优化,哈哈😄,没有这个水平与阅历。并且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一个更好的体系不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好的学生,能够做好核心的三次实践内容,并且在之后给出适当的反馈与反思,就已经算是及格了。

上课方式方面,我想抱怨一下这次的疫情。这次的课程从第四次3.17开始就转到线上,并且一直持续到现在,课程的结束。在这里我为这门课程大部分时间不能在线下举行而感到遗憾,因为线下也许可以看到同龄人是否与我有一样的感受(在讲到第三部分时感到与生活脱节),观察他们的小表情等等,而线上也不必再有原来小组圆桌式的讨论一说了,而是转为用极少的麦克风交流。以及线上线下的面试、演讲等环节,对于表现力以及个人所受到的压力,差别是很大的。我认为如果这门课可以在线下完成,那么个人的体验会比现在更加好。但是尽管如此,我相信生活是由自己创造、自己解读的,每个人拥有了这本手册,并且在几次实践中积累了相应的体会,就能不断前行了。

三、我学到了什么?我未来将如何做得更好?

学到的最核心的东西,就是简历撰写、面试、演讲带给我技能的提升,对于自身的认识,和方便日后的优化。

同时一些比较不是那么核心的东西,意味着还没有内化成为自己一部分的知识,这些东西停留在理论层面比较多,自己只是去用眼睛耳朵接受,对于自己的理念有了较少的影响或者改变。这里的原因,应当是实践上面的缺失吧,可以让疫情背一部分的锅。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门课程教了非常多实践性的东西,现在还没有用到不要紧,日后应当积极使用,或者说以后遇到类似的情景应当想起这门课所教授的知识。所以我认为将这一门课的内容当作手册或者实践指导书是恰当的😋。

我所能做的,一方面是做到上面一点,另一方面是把第一部分的东西反复去看看。第一部分是我为自己定制的一个比较框架性的,但是又不是那么简略的一个东西。通过反复查看第一部分,我会问自己,能否想起来这些点对应的一些具体内容,或者举一反三,或者根据自己的生活去反思自己做的哪些好哪些不足呢?通过不断反思这件事情,也能将知识一定程度上地内化。

因此定一个小flag🚩吧,每隔一周回看一下第一部分,并且思考、对应、总结反思。

最后再留下一些关于总结的总结。这篇总结让我更加认识到这门课的价值,其实是相当于把这门课的内容串起来再看一遍,挑自己的不懂,挑这门课的尚需改进之处。甚至说得极端一点,没有这个总结,我甚至不会意识到这门课的实践性如此重要。我可以说是一个懒人,平时能懒则懒,但是对于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还是会努力争取的。在第一部分梳理脉络的时候我越来越察觉到自己平时实践的不足,因此就在后面写了这么一长串东西😄,回顾与反思的同时认识到了其实我还可以做更好的自己。

以后遇到类似这样的课程,应当不止于听老师在台上讲道理,而更应该多去在课后实践,在课程中边学边做边讨论,做到对于课程的一个更好的理解,以及做更好的自己。